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黄芪被列为上品,记载其“味甘,微温。主痈疽,久败疮,排脓止痛,大风癞疾,五痔,鼠瘘,补虚,小儿百病”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盛赞黄芪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”黄芪,这味古老的中草药,以其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、生津养血、行滞通痹、托毒排脓、敛疮生肌的独特功效,流传至今,惠及无数。
黄芪,又名北芪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。其原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缘等地,主产于山西、甘肃、黑龙江等地。黄芪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~90cm,直径1~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味。
黄芪的药草属性独特,其性微温,味甘,归脾、肺经。中医理论认为,黄芪能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黄芪补气升阳,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,善治脾气虚证、气虚发热证及中气下陷诸证。黄芪固表止汗,tp钱包官网下载善治肺脾气虚所致的卫气不固、表虚自汗。黄芪利水消肿,善治气虚水肿、小便不利诸证。黄芪生津养血,善治血虚萎黄、气血两虚诸证。黄芪行滞通痹,善治气虚血滞、痹痛麻木诸证。黄芪托毒排脓、敛疮生肌,善治疮疡后期或气血不足所致的脓成不溃、溃久不敛诸证。
在日常生活中,黄芪不仅可以入药,还可以作为食材,融入家常菜肴中,达到食疗的效果。下面,就为大家介绍两种简单易行的黄芪家常烹饪方法。
一、黄芪炖鸡汤
用料:鸡1只,黄芪30g,红枣8枚,生姜3片,盐适量。
做法:将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,洗净切块;黄芪、红枣洗净备用。将鸡块、黄芪、红枣、生姜一同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,直至鸡肉熟烂,加入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黄芪炖鸡汤具有补气养血、增强免疫力的功效。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,能增强体力;黄芪则能补气升阳,增强免疫力;红枣则能养血安神,增强脾胃功能。此道菜肴特别适合气虚乏力、免疫力低下、面色萎黄的人群食用。
二、黄芪红枣粥
用料:黄芪30g,红枣10枚,糯米50g,白糖适量。
做法:将黄芪、红枣洗净,加水煎煮30分钟,去渣取汁;将糯米洗净,加入药汁中,用小火煮至粥熟,加入白糖调味即可。
功效:黄芪红枣粥具有补气养血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糯米富含淀粉和多种营养成分,能健脾止泻;黄芪则能补气升阳,增强免疫力;红枣则能养血安神,增强脾胃功能。此道粥品特别适合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、食欲不振的人群食用。
黄芪的药草属性和滋补效果,历经千年而不衰。其独特的药性和显著的疗效,使其成为中医滋补药材中的瑰宝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将黄芪融入家常菜肴中,通过食疗的方式,达到滋补身体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。当然,在食用黄芪时,也需要注意适量,避免过量食用导致身体不适。
正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言:“黄芪,补药之长也。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拥有健康的体魄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黄芪,这味千年草本,正以它独有的魅力,继续书写着它在中医养生中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