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这座城市临水而建、因水而兴,两江环抱、地势起伏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它刚烈的城市个性和富于变化的城市肌理。
不少专家表示,重庆可能具有世界上最复杂的交通体系,除了公路、铁路、航空、水运这些最基本的运输方式,还有索道、轨道等。
丰富的交通体系也让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有了丰富的交通工具,木炭汽车、气包车、水翼飞船、板板车、木船、人力车……这些也许很多重庆人都不曾听过的名字,曾经却带给山城人民方便,助力他们跨越山河,建设家乡。
近日,中国公路学会公布了“2024年度最受欢迎的公路科普作品名单”,由重庆市工程师协会副会长、重庆市桥梁协会副会长、重庆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刘强主编的《重庆交通文化史》上榜。让我一起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重庆交通故事。
木炭汽车
因汽油不足推行了近15年
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燃油汽车,多是靠汽油产生动力,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,重庆的大街小巷都是木炭汽车。
(木炭汽车)
“抗战所需的汽油量大幅增加,导致用于汽车的供应量远远跟不上,于是以木炭为燃料的木炭汽车就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。”刘强介绍,木炭汽车是利用木炭燃烧进行运转的汽车,它加炭一次可以行驶4小时,是中国人自行研制的。“木炭汽车每公里耗炭一市斤,价值只有汽油的十分之一。”
不过,木炭汽车马力不足,上陡坡时需要乘客下车推行。作家老舍就曾以《抛锚以后》写下一首打油诗:“一去二三里,抛锚四五回,tp钱包下载下车六七次,八九十人推。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推木炭车的情景。
刘强介绍,20世纪50年代初期,为克服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,我们还大量制造了木炭汽车,以炭代油,保证了正常运输。
气包车
头上真有一包煤气
“气包车”实际上为“常压燃气车”,也就是说,以没有加压或者进行液化气处理的天然气、煤气或者瓦斯气作为燃料的汽车。这种车的头顶上有一个橡胶制成的大袋子,里面装着用来燃烧的气体。
(气包车)
上个世纪60-70年代,重庆的气包车主要为“三型车”,这种车头顶的气包将客车高度增加了50%,看着有些危险。天然气烧掉一些,气包就会变瘪,并随着车身的摇晃抖动。不过,据公共交通史记载,重庆还没有发生过“气包车”燃烧或者大气包掉落的事故。
20世纪70年代,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。重庆有1/3的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,“车头上长包”也成为了重庆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缆车
望龙门缆车曾经日载客量超万人次
重庆是山城,以前由江岸边到城区坡坎多,全是长长的青石板阶梯。老百姓靠着轮渡在两岸之间来往,下船后却要爬坡上坎才能到城区。于是,缆车便出现了。
(望龙门缆车)